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正文

【光明日报】张军:如何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发展新生态

供稿: 张军 光明日报 编辑: 辛嘉洋
(2018-07-01) 阅读次数:
【字号  大

原文标题:如何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发展新生态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7/01/nw.D110000gmrb_20180701_3-07.htm

 

  阅读提示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这些问题和短板在高校人才工作中也有诸多体现,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建立起世界一流大学人才成长发展的新生态。

  牢牢抓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

  以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关注的人才引育工作来看,以“青千”(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为代表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和以“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者)为代表的国内培养的优秀青年学者,是“引”和“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我们引进的“青千”,其大学本科教育大多在国内完成,“优青”则更是多为本土培养。本科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人才队伍的基础,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是高校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高校抓人才工作,首要任务是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牢牢抓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这是厚植人才引育的土壤,疏浚人才引育的源头。

  如何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抓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以问题导向来看,当前在“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普遍比较重视“知识养成”环节,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在“价值塑造”和“创新实践”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与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有差距。

  针对这样的现状,北理工提出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的育人目标,一是对标中央要求,呼应党和人民的期待,注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二是大力培养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崇尚合作、真诚包容、团结奉献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等综合素质;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SPACE-X(寰宇+)”计划,即开展专业体系顶层设计改革(Specialty)、人才培养模式改革(Pattern)、课程改革(Course)、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改革(Ability)、教与学激励机制改革(Excitation)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X)。

  营造良好环境筑巢引凤广聚英才

  当前,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已经成为各界广泛共识。“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是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大力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建功立业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来筑巢引凤广聚英才。海外人才回国最困难的时期有三个:刚回国的适应期、工作的受挫期和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事业爬坡期。三个时期都需要我们的关心、帮助、支持。

  助力海外归国人才成长,要把握以下关键方面:一是政治上要主动吸纳,建立海外人才和青年党员工作站,让他们在组织上有依靠;二是生活上要关心,帮助解决回国人才的住房、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三是朋辈要支持,老中青传帮带,院士和知名学者着力学术引领、提携后辈;四是团队要支撑,让人才融入团队,促进多方向协同,鼓励多学科交叉;五是平台要跟进,要为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实验平台,助力成长成才;六是制度要保障,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激励评价体系。北理工正在实施“人才入校通知单”制度,以盘活资源实现协同保障,打造高端人才引育“绿色通道”。

  要改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还要扭转人才“帽子”满天飞的局面。目前,国家级人才项目有18个,分布于5个部委和单位,存在多重申请现象,填表多、评比多、评价要素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克服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各类人才头衔的内涵,整合最大公约数,避免头衔“帽子”成为人才的“功劳簿”和“遮光镜”;要探索解决地方“帽子”泛滥问题,建立统一评价体系;要力争打破“帽子”终身制,杜绝“僵尸评价”;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避免“人才大战”造成的无序流动。

  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人才评价与激励问题制约了人才创新活力和成长动力,是人才成长发展的瓶颈之一。从高校来讲,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组织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贡献激励,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应贯彻坚持不唯论文、不唯奖的理念,坚持开放式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给人才宽容的成长空间。

  一是要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强化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发展,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研制、技术推广全链条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基于不同类型团队的考核评价办法,实施团队考核机制,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在职称、人事聘用、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

  二是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突出实施以贡献为导向的激励办法,瞄准亟待培育的重大成果和高端人才实施稳定持续的支持奖励计划。

  三是要正视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问题,对于高端人才,要把梯队建设作为考核指标,保证领军人才的接续性;对于青年人才,要给方向、给渠道、给路径,建立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青年人才在学术锤炼和人生历练中成长为一流的领军人才;对于外籍人才,要让他们享受“国民待遇”,打破工作、生活保障上的政策壁垒,支持外籍专家申请国家科技项目,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各项事业发展中一以贯之地坚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全力建设世界一流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人才引擎和智力支撑!

  (作者:张军,系中国工程院院士、365bet体育投注官网校长)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7月1日 07版人才版)

   本文发布于《强国密码》栏目,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联合主办。


(审核:蔺伟)